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認識虎尾

宗教建築

虎尾寺

 展覽日期:四季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民生路 48 號 
 建議停留:兩小時以下
 撰稿人:陳孟維
 簡介:
  座落於虎尾鎮和平路民生路與華南路之間的虎尾寺是鎮內唯一的純比丘尼修行道場,也是一般人所俗稱的尼姑庵,本廟的主神為觀世音菩薩,左右側店分祀地藏菩薩與西方三聖。本寺建於民國六年為日本憎侶坪井所建,興建主因為怕有人利用宗教活動進行抗日,為加強日本人控制臺灣的宗教信仰,鼓勵日本憎侶來臺傳道,以防有心人士利用宗教力量行抗日之實。

  虎尾寺創建於大正 6 年由日本僧侶坪井所創,祀奉釋迦牟尼佛,是一座具有唐風日式的寺院。民國 80 年前後,虎尾寺大力擴建,將原有破損之殿頂全部翻新,同時重建地藏殿,新築的山門也以改良日本式宮燈又保有中國式的面貌呈現。在細心的維護下,這座唐風的寺院幾乎沒有重大改變。

  虎尾寺保留了本佛寺的原貌與味道,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調和得十分成功,相當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特色:
  這是一棟獨樹一幟日式唐風的佛教建築,在熙來人往的熱鬧街道上營造出典雅莊嚴的神聖氣氛,四周及園內草木幽靜風格獨具,四周圍牆採暗紅色石磚所建,搭配深紅色斜背式屋頂遠處望去就醒目佇立。寺中比丘尼人數不多卻能將其整理的一塵不染,數目花草井然有紋,綠蔭蔽天鳥語花香媲美任何景點,不僅是絕佳休憩場所,更是心靈充實的好處所。
  創建於一九一七年,屬於日式建築的寺廟。廟裡寧靜乾淨,花木扶蔬、剪裁俐落有致,在鬧區中特別顯得安詳柔靜。有濃厚中國唐朝寺的風格。

  虎尾寺探疑   楊彥騏 著 

        虎尾寺是虎尾也是雲林的名勝古剎,長久以來一直是虎尾重要的地標。過去大崙腳季刊未能有機會介紹虎尾寺,頗有遺珠之憾。這次季刊第八期欣見陳筵仁先生著文「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將虎尾寺之美躍然紙上,令人神遊其中。不過站在文史角度來看,虎尾寺依舊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探討。

  第一、有關虎尾寺之名:

        由於虎尾寺建於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之前,也就是虎尾命名之前,因此「虎尾寺」之名是否就是原來的名字就有問題了。其實日治時期並沒有可以證明虎尾寺創建之初即為「虎尾寺」的相關史料,現在唯一名為虎尾寺的史料是民國 40 年代的廟宇普查,然而這份史料的內容過於粗糙,可信度十分有問題。我們知道 1920 年前的虎尾建設,多以「五間厝」為名,例如五間厝製糖工場、五間厝驛、五間厝分教場(虎尾國小前身)等等,就連僅比虎尾寺早建一年的神社,也名為五間厝神社。為何只有虎尾寺獨以虎尾為名,與歷史發展不符,因此,虎尾寺原名是否為「虎尾寺」,值得商榷。

 第二、關於創建者的問題:

        陳筵仁先生在「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文中的註解提到,不知創建者坪井為何會誤植為平井其實,將平井引用到虎尾導覽手冊的人正是筆者。原因是平井與坪井日文都念做 HIRAI ,前年中元文化節時,我和另一位作者沈文台先生曾考證各方資料,當時寺方僅能提供口述而毫無史料可以證明創建者是坪井,而虎尾耆老們也僅知 HIRAI ,是坪井還是平井沒人能確定。反而我們在中華民國佛教會的佛寺檔案中及闞正宗著作《臺灣佛寺導覽〈七〉嘉雲地區》中找到平井的記載。站在文史的角度,文獻資料在考證上當然優先於口述記憶,因此才將平井著入導覽手冊中。雖然後來日人長山秀吉來函更正,但光憑一封信仍無法做為有力史料證據,筆者曾去函再求證,並希望獲得更直接的相關史料,但至今仍無音訊。因此,是平井還是坪井現在無法斷定,只能期待有更新的史料來佐證了。

 第三、虎尾寺的創建年代:

        虎尾寺創建於大正六年(西元 1917 年),這個答案好像理所當然,可是這個記載出自何處?如何證明?一般說法是根據《雲林縣治稿》,而我們發現《雲林縣治稿》是根據日治時期的官方文獻《虎尾庄治概要》。根據《概要》中第九項〈社寺宗教〉第二條「布教所」記載:「說教所創立於大正六年 ... 」此記載的說教所即為虎尾寺。但是我們不知道這是指佛寺的創建時間?還是設置布教所的時間?因為虎尾還有一座龍善寺,其原為齋堂,創建於昭和三年(西元 1928 年),但是日本為了管制宗教信仰,設立布教所,於是龍善堂於昭和七年(西元 1932 年)被迫改為龍善寺。在《概要》或《虎尾郡要覽》中,我們發現有關龍善寺的記載皆為昭和七年,而不是昭和三年。同樣在《虎尾郡要覽》中,虎尾寺卻被記載為創建於大正三年(西元 1914 年),因此虎尾寺的創建應該有大正三年及六年兩種版本,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一直被忽略,卻是身為文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注意並應該探討求證的一個重要工作。

 第四、關於虎尾寺的經營內容:

        在虎尾老一輩(指五、六十歲)的口中,龍善寺是「舊菜堂」,虎尾寺是「新菜堂」,而陳筵仁先生也在其著作中,花了相當篇幅介紹齋堂。其實,虎尾寺的最早面貌並不是齋堂,而是道地的佛寺。根據《虎尾庄治概要》及《虎尾郡要覽》等日治時期文獻記載,虎尾寺是屬曹洞宗的一支,其經營內容為從事葬議及追悼會等相關工作,寺廟常駐一名布教師,處理這些相關事務。至於龍善寺,雖然日本政府將其改隸為真宗本願寺派的佛寺,但仍一直保留其齋堂的形式。國民政府來臺後,虎尾寺幾經變化也成了齋堂形式的佛寺,所以人們便將虎尾寺相較於龍善寺稱為「新菜堂」,其實就創建時間來看,虎尾寺的寺齡比龍善寺多了好多年。

        歷史是隨著史料的發掘累積、探討分析,會越來越翔實,這端賴所有有志於文史工作的同好繼續努力研究探討。陳筵仁先生的「小鎮鬧街隱禪門、古典風華虎尾寺」算是拋磚引玉的開始,相信有關虎尾寺的文史,會隨著虎尾文史風潮愈來愈鼎盛,而有撥雲見日的一天。